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

風電展望 2019 區塊開發條件難產,離岸風電怎麼了?

《DJ在線》區塊開發條件難產,離岸風電怎麼了?
MoneyDJ
新聞 2019-08-22 10:11:31 記者 劉莞青 報導



區塊開發是台灣政策面上離岸風電開發的第三階段,經濟部原訂8月底前公布開發規則初稿,但是日前經濟部長沈榮津已對外表示,估計最快會在年底發布。先前雖然潛力場址順利透過遴選、競標完成分配,但國產化條件讓不少開發商卡關,離岸風電下一步如何前進,還需政府與俱備歐洲經驗的開發商繼續研議。

表一、台灣離岸風電三大階段

資料來源:能源局;製表:MoneyDJ/劉莞青

台灣為新興市場離岸風電首站,祭出高躉購費率吸外商

再生能源種類繁多,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因為地理條件、氣候因素各異,其實也坐擁著不同的綠色能源,而風力發電相對來看,則屬於主流的再生能源之一,這當中位處海域上的離岸風電,則是風力發電中的新領域,相較陸域風電從1980年發展至今,離岸風電則是從2010年起開始先於歐洲陸續建置。

圖、2019-2030年預期離岸風電新增裝置容量區域佔比

資料來源:BNEF(2019)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;製表:MoneyDJ/劉莞青

2018年來看,因為歐洲已經經歷近10年的離岸風場發展,市場適宜的風場開發已逐漸成熟,部分開發商開始尋求歐洲以外的機會;與此同時,新興市場展開了對離岸風電的需求,正好與歐洲的開發商一拍即合,台灣離岸風電即趕上了新興市場的首波浪潮。

而台灣已於2018年順利完成總容量5.5GW潛力場址的開發商遴選與分配;先行的示範風場則規劃將於2019年併網。以政府政策來看,至2025年陸域風電裝置量應來到1,200MW、離岸5,500MW2020年中繼目標則為陸域814MW、離岸520MW

高躉購費率其實不高,還要從無到有建造產業鏈

台灣之所以能夠趕上這波浪潮的先機,主因在於台灣冀望用優惠躉購費率,來爭取歐洲廠商前來開發,並扶植起國內的供應鏈,因此祭出了國產化條件,等於許多開發商來台不僅是要完成風場開發,甚至必需要從無到有,從供應商開始了解台灣的產業能量,再從海上一路建設至陸域,直至完成市電併網。

但台灣對於此一用高額躉購費率招攬開發商的舉措,輿論可說相當不友善,但被問及躉購費率是否合理,工研院副研究員林晏平則評估其實台灣這樣嚴苛的風場開發條件,別說過去歐洲不曾有過、放眼世界也鮮少看到,如果不夠高確實欠缺吸引力。

而且事實上,先前中鋼的研究已經顯示,如以美國、法國這些離岸風電開發時 間略較台灣早上2年的市場來看,台灣的躉購費率無論是2018年的每度5.8元,或是2019年的每度5.5元,如套入同樣計算公式,坐擁歐陸豐富離岸風電供應鏈的法國的躉購費率將來到5.9元,兩相一比,台灣的躉購費率仍屬合理。

國產化卡關中,風機零組件短期難達成

比起輿論指稱躉購費率重金讓開發商坐擁暴利的批評,實務面上,談及台灣的國產化門檻,才是對開發商的一大挑戰。

以所謂的國產化(本土化)條件,詳細內容可分作:2021年前併網者,僅需承諾塔架、水下基礎、 電力設施、海事工程及船舶本土化;2023年前併網者,需額外承諾輪轂鑄件、鼻錐罩、變壓器、電纜線、機艙組裝等本土化;2024年前併網者,需再額外承諾葉片、機艙罩、齒輪箱等風機零組件。

假使這些業者台灣原先就一應俱全,僅需採購,那自然沒有問題,事實是檢視台灣目前產業,台灣雖有石化業,但沒有海上鑽油平台,因此對於海事工程供應鏈上相對東協許多國家,本就欠缺經驗與人才;台灣雖有精密機械產業,但是原先坐擁風機供應鏈的廠商僅分布於元件與原料端,且沒有大型的風機生產龍頭業者,因此在製造端,台灣能夠躋身國產化供應鏈的業者其實不多。

表二、製造端台廠供應鏈

資料來源:工研院產科國際所;製表:MoneyDJ/劉莞青

雖有金豐、上緯(3708)、東元(1504)、永冠-KY(1589)、信邦(3023)、大亞(1609)、華新麗華(1605)等業者打入製造端供應鏈,但是關鍵零組件都在風機大廠手中,要在2024年就達到國產化的可能性相對很低,要能完成台灣的國產化承諾,對於2024年併網的業者來講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
但當然,以台灣較有優勢的產業來看,因台灣的重機電業者在陸域變電站等工程統包上擁有充分經驗,也迅速成為了外商首波敲定的國內供應商名單;其他供應鏈如水下基礎等鋼構廠商,也紛紛開始設廠建置產能,是台灣目前看來最成形的供應鏈。

以這樣的國產化條件,當然足證政府想要將產業產能留在台灣的誠意,可是如果弄巧成拙,反讓開發商寸步難行,恐怕也難順利完成風場開發任務,對於台灣風場的後續開發狀況,工研院副研究員林晏平指出,以開發商目前還在台灣努力來看,完成任務應該沒有問題,只是如何達標,這還仰賴政府與開發商共同合作。

開發 商逐風場而居,股權交易屬正常

至於在風場的永續經營上,上緯投控出售上緯新能源,等同退出風場開發者角色的決定震撼了市場;但上緯表示,公司只是將重心放在樹脂材料,未來也會繼續攜手國際大廠搶攻亞洲風電葉片樹脂商機,並非放棄風電事業,僅是角色改變。

而工研院產業分析師王孟傑指出,外界對於風場股權的移轉常常有討論與質疑的聲浪,但其實對於開發商而言,能夠投入風場開發的資金就是有限的,當開發商要投入新的案子,就會出售一部份的股權換回現金,概念與房地產建商相近。

林晏平則以沃旭舉例,沃旭作為歐洲主要的風場開發商,每地風場開發完成後的做法都不盡相同,有的時候維持5成股權,有時候更高,多是以各地政策條件要求為主要考量,但在持有股權上,其實也便於沃旭做運維等工作,在零組件與設備的採購上,也可以較有規模,但是檢視過去歐洲風場,股權移轉可說非常普遍,也相當正常。

如今台灣離岸風電開發已經來到三大階段的第三期門前,然而前面的風風雨雨,其實也讓政府的腳步慢了下來,繼續回顧這次政策上的得失,加上風場開發商如CIP也提出建言,國產化條件急躁不得,原先8月底將發布的區塊開發規範,應延至明年再行宣布較為妥當,也 可適當與大選脫鉤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